游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感三代聚变人 “逐日精神”

发布时间:2024-10-07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推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应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建刚院士邀请,106日,核科学技术学院组织近百名师生前往科学岛参观聚变堆园区,深入学习李建刚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坚守能源梦想、勇于自主创新的拼搏精神亲身感受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追赶者”到九十年代末的“并跑者”,再到如今成长为具备国际技术输出能力的“领跑者”的发展历程,深刻体会三代聚变人接续传承、勇攀高峰的“逐日精神”。

李建刚院士以“托起明天的太阳——磁约束聚变能源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为题,了精彩的主旨报告。他回顾了从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们用生活物资换取前苏联退役设施,从零起步开展超导工程研究的艰辛历程;到90年代初,建成我国首个、世界第四个超导装置——合肥超环,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并跑;再到如今,EAST装置在磁约束聚变领域的超越和领跑。在讲座的最后,李建刚院士提出了对未来30年的科研展望:从小型堆到大型站,从稳定运行到尝试发电,从“第一盏聚变能源灯在中国点亮”到“将聚变能源送到中国千家万户”……这些宏伟蓝图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磁约束聚变能源领域的雄心壮志,也在核科学技术学院的学子们心中埋下了投身中国核聚变事业的种子。报告结束后,李建刚院士与核院师生在象征着不懈追求的夸父追日雕像下合影留念。

在等离子体所席冠玉同学的专业讲解下,核院师生有幸参观了中国试验聚变堆的一系列关键设备,包括负离子源中性化装置、真空管检查维修机械臂、包层维护机械臂以及低温液氮互动实验装置等。恰逢一年一度的国际科学艺术周,核院师生参观了八大美院科技艺术海报展,亲身感受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指导老师系统讲解了EAST实验装置、ITER超导磁铁线圈制造测试车间等重要实验设施。师生们在参观过程中,对这些高科技实验设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仔细聆听讲解,不时提出问题,与指导老师进行深入交流。本次参观活动不仅让师生们亲眼见证了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辉煌成就,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决心。

做研究要甘于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中国聚变研究取得的每一项进展,背后都是三代聚变人默默奉献的青春。通过本次活动,核院师生深刻体会到了三代聚变人薪火相传、接力创新、勇攀高峰的接续传承,以及他们胸怀“聚变能源梦”、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逐日精神”。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传承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弘扬爱国荣校的优良传统,铭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将个人理想和人生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