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至1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组织16名本科生赴四川省开展为期6天的“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筑牢核安全防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本科生班主任毛世峰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通过实地参访、专家座谈、科普宣讲、社会调研等形式,学习核能技术前沿成果,感悟“两弹一星”精神内涵。
追寻红色足迹:绵阳“两弹城”里的精神洗礼
7月7日,实践团首站抵达绵阳“两弹城”——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的发源地之一。1965年,代号902的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在绵阳市梓潼县开工建设。基地中的大礼堂、邓稼先旧居、将军楼等167栋建筑物,见证了中国原子弹、氢弹武器化、小型化、实战化的进程,见证了中国新一代核武器研究的重要突破以及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发展。
在两弹历程馆,通过泛黄的科研手稿、老式计算仪器和“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珍贵影像,同学们了解到老一辈科学家在物资匮乏、技术封锁的困境中,如何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完成海量数据计算的感人故事。在邓稼先旧居,简陋的砖瓦房内,一张木桌、一盏台灯、一摞手写笔记,还原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生前的工作生活场景。同学们充分体会到前辈们在深山中“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伟大精神。
激光聚变的“神光”奇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7月7日下午,实践团走进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在神光-III原型装置前,研究人员向同学们介绍了激光聚变装置建设的艰难历程,并讲解了装置的结构和原理。随后,研究中心的中国科大校友们邀请团队一起座谈,并队正在开展的前沿研究工作进行了介绍。
7月8日上午,实践团前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同学们参观了反应堆模型,了解了多种基于中子的探测实验原理。随后,同学们前往热室,参观核素制备等实验装置,科研人员还为同学们演示了如何利用机械臂在安全环境中进行实验。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第四代反应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7月9日,实践团前往乐山夹江,参观在青衣江畔的中国第一个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在研究人员的讲解中,同学们了解了一些基本操作、反应堆原理及辐照半导体材料的功能等知识。
随后,同学们步行至901大厅,参观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旧址。高大的厂房内,退役的反应堆本体、蒸汽发生器和主泵被半剖展示,粗壮的管道与手工焊接痕迹清晰可见。讲解员回顾了1965年彭士禄总师率团队进山建设研究历程。下午,团队前往九〇九基地,参观科研人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环境,学习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发历程。
7月10日上午,团队来到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座谈会上,设计院正高级工程师夏榜样老师介绍了多种裂变堆的结构、原理,从秦山核电站到“华龙一号”,详细介绍了我国核电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追逐“人造太阳”的梦想: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7月10日下午,实践团走进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物院”)。同学们参观了位于研究所的聚变展览馆,充分体会了前辈们筚路蓝缕开创聚变事业、勇于学习超越的宝贵精神。随后,同学们参观了控制大厅以及中国环流三号,近距离接触达到“双亿度”的先进磁约束聚变装置。
西物院党委副书记刘仲华向同学们介绍了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的原理、前沿发展和西物院在聚变技术中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展望了核聚变的发展前景和西物院建设聚变试验堆的目标,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聚变事业中。
服务社会民生:核科普与公众认知调研
7月11日,实践团分组在成都市多个公众场合开展核能科普活动。通过传单以及问卷的形式向当地市民普及核能知识、讲解“两弹一星”故事,推动公众认知度的提升。当晚,全体人员安全返回,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收官。
从“两弹城”的红色记忆,到科研院所的科技前沿,实践团用脚步丈量了我国核能事业的过去与未来。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两弹一星”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以青春之我投身科技强国伟业,继续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
(撰稿:吴宜璟 薛天兴 樊澄宇 李明蔚 刘涵彬 毛世峰 摄影:赵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