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报国践初心 青春聚力向未来 ——核科学技术学院“核舟共济”团队赴武汉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2浏览次数:10



为积极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使命号召,核科学技术学院“核舟共济”实践队由学院团委副书记杨小鹏老师带队,于712日至16日赴武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科技参访+红色铸魂+产业赋能”三维实践路径,在历史与现代的交响中感悟科技强国的时代脉搏。

武汉革命博物馆群:赓续红色血脉,淬炼初心使命

712日下午,实践队走进武汉革命博物馆群,系统学习党领导革命建设的奋斗历程。武汉革命博物馆内,《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手稿与武昌农讲所复原场景,生动诠释了革命火种的传播历程;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内1927年影像资料,展现了我党在危急关头的战略定力;八七会议会址的青铜浮雕,镌刻着“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战略智慧。一件件文物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初心,让实践队深刻领悟到“科技报国必须厚植家国情怀”的使命担当。

华中科技大学:探秘大国重器,锻造创新利刃

713日上午,实践队来到华中科技大学科研基地,团队实地探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的90特斯拉级脉冲磁体装置,犹如科技利剑,助力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领域多学科领域取得大批原创性重大成果;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高精度制造设备,服务于汽车、机械、电子等工程领域。通过与科研团队的深度交流,实践团深化了对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协同发展的认知。

中核集团核动力运行研究所:解码核能全链,洞见能源未来

714日,团队全天沉浸式参访中核集团核心研发平台。未来科技馆动态呈现“华龙一号”数字化模型与第四代核能系统蓝图,揭示技术迭代路径;材料老化研发中心破解核电设备寿命预测难题;特种机器人工程中心展示高危环境智能化解决方案;仿真中心通过信息化平台还原核电站全周期运行场景,凸显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座谈环节,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刘畅详解人才政策,强调核工业对“懂理论、精技术、通管理”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激励学子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

九峰山实验室&新思科技:攻坚芯片之困,筑基自主之路

聚焦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715日,团队走访九峰山实验室与新思科技研发中心。九峰山实验室的硅光子集成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突破性进展,其宣布成功点亮集成到硅基芯片内部的激光光源,这项“从01”的突破打破了硅光芯片技术壁垒;新思科技的EDA工具应用案例,则揭示了软件生态对硬科技突破的支撑作用。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刘君指出:“从实验室到产线的闭环创新,是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路径。”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问鼎苍穹之志,对话航天脊梁

716日上午,在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团队深入了解商业航天前沿技术。固体运载火箭的智能化模拟系统,展现了“高密度、低成本”发射的技术优势;卫星载荷测试平台的精密仪器,印证着航天制造的高质量标准。座谈中,双方围绕“两弹一星”精神和老科学家精神进行分享交流,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张建国就企业历史、发展历程和人才政策等领域开展介绍,校友分享从校园理论到火箭研发的成长历程,呼吁同学们“夯实数理根基,敢闯技术无人区,在航天报国中实现人生价值。”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行程紧凑、内涵丰厚,实践团成员在革命旧址聆听历史回响,在科研一线触摸创新脉搏,在产业前沿感知未来方向。队长李扬感慨:“从武昌农讲所的煤油灯到航天发射场的指挥屏,从手写计算稿纸到超级计算机运算,变的是技术形态,不变的是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实践感悟转化为奋斗动力,在攀登核科学高峰的新征程上书写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