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感悟核科技在国家战略中的时代价值,7月8日至21日,核科学技术学院“核粒注能”实践团16名本科生在方智勇老师带领下,赴兰州、武威、西安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沿着“科研-转化-民生”的脉络,探寻核科技服务区域发展的实践路径。
兰州:触摸核能脉搏 解码转化密码
实践团首站抵达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队员们在所史陈列馆触摸中国核物理发展脉络,聆听《核能未来发展》讲座,并参与互动实验。在这里,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重离子治疗系统等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路径,深刻领悟到核科技在医疗、能源等领域带来的革新力量。
武威:赋能绿色能源 聚焦双碳目标
实践团在武威探访全球首个2MWt钍基熔盐实验堆,通过技术原理讲解以及与科研人员座谈,了解到无水冷却技术对干旱地区的适配性及其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巨大潜力。在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治疗中心,队员们深入了解国产重离子治疗系统的临床应用情况,并与医护人员深入交流如何利用技术迭代让更多患者受益。
西安:深耕国防科技 探索交叉融合
西安实践阶段,实践团走进火箭军工程大学,参观兵器陈列馆,与军事专家探讨核科学技术在航天、国防中的交叉应用,深切体会科技强军的丰富内涵。随后走访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时,从历史展览馆的老照片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前沿设备,团队成员系统探寻了核科技在国防与民用领域的双向突破,对“交叉融合”有了更深理解。
实践过程中,团队还深入兰州、武威、西安及返乡地的社区与乡村,通过问卷调查与科普互动,调研公众对核科技的认知。从科研殿堂到基层一线,队员们在收获核科技前沿知识的同时,深化了对国情社情的认知,更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科大学子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风采,书写了实践育人的壮丽篇章。
(撰稿人:王贺、王韬智、王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