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太阳,从神话到现实” ——核学院21级新生参观科学院之行

发布时间:2021-09-26浏览次数:179



2021921日上午,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1级新生在学院安排下登上科学岛,去了解我国聚变事业的进展与前景,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度过一个意义非凡的中秋佳节。

怀揣对可控核聚变的好奇,我院21级新生早早在规定地点集合完毕,随着巴车的发动,开始了一次非同寻常的科学之旅。

当同学们到达等离子体所时,伫立在等离子体所正前方的是H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据讲解员王腾介绍,该装置是中国首个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原为前苏联的T-7。在上世纪末,等离子体所科研人员引进该装置后,进行了诸多改造升级,于2010年正式改名为合肥超环。科学家们在HT-7装置进行了20余次的放电实验,探索了很多聚变前沿的课题研究,为我国聚变由跟跑到领跑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依托HT-7装置,等离子体所共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余项,发表高质量论文561篇。超额完成任务的HT-7装置成为中国首批获批退役的大科学实验装置,为我国核聚变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今HT-7伫立在等离子体所门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聚变人为发展可控核聚变而不懈努力,其象征聚变人不怕吃苦,敢为人先的大科学装置精神。

 驰名中外的东方超环EAST也屹立在研究所内。据王腾介绍,EAST装置是一个由中科院等离子体所自主研制设计并且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也是世界上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该装置主机部分高达11米,直径8米,重400吨,这看似笨重的巨物却包含着超高真空室、纵场线圈、极向场线圈、内外冷屏、外真空杜瓦、支撑系统等六大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经过科研人员的计研心算。今年5月,东方超环再度创世界纪录,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在人类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聚变能源成为人类发展能源的趋势,东方超环取得的成果标志着人类距离可控核聚变又近了一步,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从几百度到几亿度,从夸父逐日的神话到现实的跨越,从技术落后到科技领头羊,这是中国核聚变人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奔跑,是大国工匠们夜以继日的努力的结果。而可控核聚变的进一步发展更需要新一代聚变人才的努力。

 接下来同学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以此参观了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以及EAST离子回旋实验室、超低温测试大厅等,进一步了解了科研人员的真实生活和科研环境,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我国科研力量的强大。

核学院院长李建刚院士进行了题为“磁约束聚变—人类未来理想的战略能源”的报告,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的可控核聚变由跟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遇到的技术问题,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发展磁约束聚变的实际意义等,并向我院师生寄予厚望——“我院师生肩负着发展可控核聚变的重任,实现可控核聚变需要一代又一代聚变人默默付出,脚踏实地,不断的努力和扎实的数理基础,严谨的治学态度。”

等离子体所王亮研究员介绍了EAST物理实验研究最新进展,同学们即使不能完全理解学术性很强的报告内容,但也激起了大家对学问的好胜心,在互动环节积极提问。

科大学长分享了在等离子体所的科研经历,他表示在科大学习的四年使他拥有了扎实的数理基础,而在等离子体所的经历进一步培养了他的动手能力并学会了合作的重要性,希望我们能够好好利用科大提供的平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做一个追求卓越的科大人。

聚变能具有清洁、环保、安全,原材料储量丰富等优点,被认为是人类发展的终极能源,但是实现稳定的可控核聚变是全世界科学家面临的难题,这其中既需要全球科学家通力合作、谋求进步,同时也需要我国科学家独立自主、敢于创新。发展可控核聚变需要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付出,需要更多的“无名英雄”,而作为红专并进的科大学子更应该接稳聚变事业的接力棒,传承红色基因,当仁不让,敢做第一,把红旗插在科学的高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造太阳”必将从我们手上,从世界的东方缓缓升起,照耀四方。